豫见名医

豫见名医

卢昭:痛风的中医认识与管理

2025-03-2557671

   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,痛风这一疾病正悄然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。痛风患者们不仅要面对关节疼痛带来的巨大痛苦,还要时刻警惕因饮食不当而引发的病情恶化,美食当前,他们却只能望而却步。然而,面对痛风这一挑战,大家不能选择逃避或放弃。有效的痛风管理不仅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疼痛、提高生活质量,还能显著降低并发症的风险。那么,如何在这一漫长且复杂的治疗过程中找到有效的管理方法?本期《豫见名医》节目特邀开封市中医院主治医师卢昭,为我们带来痛风管理的最新理念与实践经验,帮助痛风患者走出困境,重获健康与自由。 

  中医视角下的痛风

 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(MSU)沉积在关节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,与嘌呤代谢中尿酸生产过多和/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。除关节损害外,痛风患者还可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的表现,如高脂血症、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等。

  痛风作为一种常见病、多发病,严重危害着人类的健康。其主要流行病学特点是:患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,男性高于女性,沿海高于内陆,城市高于农村。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为1%~3%,并呈逐年上升趋势。男性多见,女性大多出现在绝经期后。我国痛风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40.1岁,其中男女罹患本病的比例约为20∶1,且近年来逐步趋于年轻化。痛风已由“king′s disease”发展到“king of diseases”。

  痛风的英文名称是“Gout”,但是,当时“Gout”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痛风,人们普遍把痛风和各种风湿病混淆在一起。一直到古巴比伦时期,痛风才被确定是一种病,且是当时最流行的疾病之一。特别是在古埃及、古希腊和古罗马宫廷中甚为流行,由于当时患痛风的多为王侯将相,以及一些生活极度奢侈之辈,故那时的痛风病又被称为“帝王之病”“王族之疾”。

  中医将痛风称为“痹症”,指“由风、寒、湿等引起肢体疼痛或麻木的病”。认为痛风是以拇指、跖趾关节、足背、足跟、踝、指、腕等小关节红肿疼痛,反复发作,关节畸形,形成痛风石为主要表现的疾病。痛风亦称痛痹、历节、白虎历节、风痹、白虎风。经过对痛风这一疾病的长期认识,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正式将“浊瘀痹”作为痛风的中医病名。

  中医解读痛风病因病机

  痛风的病机主要为先天不足,正气亏虚,经脉失养;或湿浊排泄不畅,留滞经脉;或脾肾运化失司,痰浊凝滞关节;或感受外邪,邪痹经脉,气血运行不畅,均可导致肌肉、关节和筋骨发生红(颜色改变)、肿(肿胀)、热(温度改变)、痛(疼痛)、麻(麻木)、重(重着屈伸不利)进而导致痛风发生。发病初期病位在肢体、关节之经脉,继则侵蚀筋骨,内损脏腑。痛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,以肝肾亏虚,脾运失司为本;风寒湿热、痰浊、瘀血痹阻经脉为标。

  中医辨证论治痛风

  1.急性期湿、热、毒、瘀痹阻关节症见:突发关节红肿热痛如燎,以四肢小关节为甚,肢体困重,关节活动受限,兼有发热,有汗不解,心烦,口渴不欲饮,便干尿赤,舌质红、苔黄腻或燥,脉滑数。治法:清热利湿、解毒祛瘀。方药:当归拈痛汤合四妙丸加味加减:急性期若伴有发热者,可选用清瘟败毒饮加减;关节肿甚者加萆薢、防己、泽泻以利湿消肿;关节局部热甚者加栀子、石膏、知母以泻热解毒;夜间痛甚者加三棱、莪术以逐瘀通络;热毒炽盛伤及阴分者加玄参、麦冬以养阴。

  2.间歇期脾失健运、湿浊内生症见:关节已无明显肿痛,周身无明显不适,表现为高尿酸血症,舌淡胖、苔白,脉沉细。治法:益气健脾、化湿通利。方药:四君子汤加味加减:若关节肿胀已消,仍有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、桑枝以通络止痛;形体肥胖、痰浊壅盛者加瓜蒌、决明子以化痰泄浊去脂;合并肾结石者加石韦、海金沙、金钱草以化石通淋。

  3.慢性期痰瘀胶着、虚实夹杂

  (1)痰浊瘀阻证症见:关节疼痛反复发作,日久不愈,时轻时重,或呈刺痛,固定不移,关节肿大,甚至强直畸形,屈伸不利,可见痛风结石,或皮色紫暗。舌质紫,苔厚腻,脉弦或沉涩。治法:活血化瘀,化痰泄浊。方药:桃红四物汤合当归拈痛汤加味加减:皮下结节可用胆南星、皂角刺、白芥子、半夏、土贝母之类;关节疼痛甚者可加乳香、没药、延胡索;关节肿甚者可加防己、僵蚕、滑石之类;久病体虚者加党参、黄芪之类。

  (2)脾肾两虚证症见:病久屡发,神疲乏力,脘痞纳少,腰膝酸软,关节痛如被杖,局部关节变形,屈伸不利,昼轻夜重,或在指尖、跖趾、耳廓等处有痛风结石。舌质淡紫,苔薄白或白腻,脉细濡或沉或兼涩。治法:健脾益肾,化浊排毒。方药:四君子汤合肾气丸加味加减:关节痛甚者可加全蝎、蜈蚣以搜剔窜透,使浊去凝开,气通血和而经络通畅;关节畸形者可加伸筋草、木瓜以舒筋通络,改善关节功能;水湿泛滥、下肢肿甚者可加猪苓、大腹皮以利水消肿;心脉痹阻、胸闷心悸者,可加丹参、红花以祛瘀通络。

  痛风的预防与调护

  1.预防

  (1)饮食和运动:采用低热能膳食,节制饮食,适当运动,防止肥胖,避免高嘌呤食物(如动物内脏、豆类、浓肉汤、海鲜等)。

  (2)避免或限制饮酒:饮酒会抑制身体排泄尿酸的能力,增加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作的风险。只要喝一两杯啤酒、葡萄酒或烈性酒就会增加痛风发作的可能性,而且风险随着饮酒次数的增加而增加。

  (3)饮水:增加水的摄入量将有助于保持肾脏健康,并帮助它们排出体内的尿酸。建议的每日液体摄入量根据个人的年龄、体重、性别和其他因素而有所不同。

  2.调护

  (1)急性发作期应根据病情轻重,定时检测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等,定期检查尿常规、肝肾功、心电图等。

  (2)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,抬高患肢,以减轻疼痛,一般休息至关节疼痛缓解72小时后可恢复正常运动。

  (3)避免诱因,如暴饮暴食、受凉受潮、过度疲劳、精神紧张,防止关节损伤,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等。

  写在后面

  痛风管理正如一场需要细致规划与坚持不懈的旅程,而控制尿酸水平则是这场旅途中不可或缺的核心任务。对于受痛风困扰的朋友们而言,尿酸管理不应仅仅视为一项治疗任务,而应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的每一个细节之中。从饮食调整的低嘌呤选择,到适度运动的科学规划,从药物治疗的严格遵循,到定期复查的自我监测,每一步都铺就了通往健康生活的坚实道路。唯有如此,方可更有效地掌控尿酸水平,降低痛风发作的危险系数,提升生活的质量,迈向健康生活的明天。

  专家小传

  开封市中医院主治医师,内分泌一病区副主任,医学硕士,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,河南省首批中医药青苗项目继承人才。现任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内分泌分会委员,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分会委员,河南省微循环学会中医分会委员,开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内分泌分会委员。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、痛风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强直性脊柱炎等。参编著作5部,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,参加省市级课题5项,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2项。

  坐诊时间:周一上午,周三下午

  坐诊地址:北院B区218诊室